第十三卷龙盘虎踞春秋事第一千二百九十七章皇帝 (第2/2页)
而且,在皇帝陛下看来,朝臣的忧虑有着道理,但却有些过头了,皇帝陛下野心勃勃,早有鼎革科举之心。
他曾为太子,在六部轮转,在他看来,以他储位之尊,在处置朝廷诸事上,还要战战兢兢,学上好多年,才勉强维持住太子的位子。
那些读书人有什么,凭着一篇一篇的文章,就能晋身为官,他们能懂什么政务,就算是前些时日,在大殿上见过的那个状元郎,当他问起大秦律法的时候,也支支吾吾,说不出什么道理来。
当了官的这些读书人,一切都要从头学起,这让皇帝陛下对科举之制,感到了失望。
天下英才,入我瓮中,这天下英才,就是这么一些读书习字写文章,其他一切尽皆不理的人吗?
当然,自小便入皇家宗学,又有那许多名师教导的皇帝陛下很明白,读书人习的是儒家圣人之道,而圣人所言,忠君爱民者也。。。。。。。
用这些读书人的好处显而易见,用的其实便是他们的忠心,这对于皇家来说,是好的,而读书人的操守和德行,也能让人放心。
但志在天下的大秦成武皇帝陛下并不满意,有些人读书再多,也是废物,就像那个周清,号称大儒,还差点做自己的老师,却是引出了科举案,足见其愚蠢。
不过,话说回来了,即便成武皇帝陛下有这个心思,也觉得无从下手,更不敢轻易下手。。。。。。。
要知道,自汉时儒术独尊,再到隋唐开科取士,唐末战乱,儒家略有消退,但汉人学儒,已经深入人心,一直到现在,更是大行各国,连金人和党项人,都要在儒学上下功夫,好保证自己的统治。
可以说,一千多年来,儒学经受住了历史的考验,想要动其根基,非常的困难,一旦动了,会激起漫天风波,很可能要受灭顶之灾,连皇帝也不能免。
但皇帝陛下想的很长远,如今还只是蜀人,将来大秦囊括四海,那个时候,儒学更加兴盛的中原士子,以及南人士子加入进来,还要发生多少次科举案才会停歇?
南人所学精微,非是北人可比,是不是那个时候,大秦的朝堂之上,都成了南人的天下?
南人向来柔弱,占了朝堂要害,大秦又会是怎么一个光景?
这些心事,皇帝陛下不会给什么人去说,但念头一起,便有些压不住,总会在这个上面转上一转。
科举案在皇帝陛下看来,更像是一个机会,借此可以做些事情,但该怎么做,却又拿不准,皇帝陛下的苦恼在于,朝堂上可以商量的人,多数都是圣人门生,跟他们商议这个,结果不问可知。
而其他的一些人,都是些将领,根本问不出什么主意来。
即便是大将军赵石,皇帝陛下也没抱什么希望,因为大将军赵石,也在读书习字,看样子也是想搏个文武全才的名声,当然,现在看来并不算成功。
每一想到这个,皇帝陛下便有些想笑,就赵柱国那个身板,一看就是个武夫,还读什么书,习什么字啊,老老实实当你的大将军多好,附庸风雅的,没的让那些读书人笑话。
当然,这只是皇帝陛下偶尔自娱自乐而已,更有着些幸灾乐祸的情绪在里面。。。。。
皇帝陛下着眼全局,想的很深很远,想到深处,连自己都有些迷茫了。。。。。。实际上,他所面临的问题,每一个雄才大略的君主,都曾经想到过,他们的做法不一而足,却都最终做出了自认为最有利的决定。
就像前秦始皇帝统一了度量衡,使书同文行同轨,就像武帝罢黜百家,独尊儒术,就像隋唐开科取士,就像后来的八股文章,锦衣卫等等等等。
其实所有的目的都只有一个,那就是巩固政权,开一代之局面。
而这种种手段,针对的其实都是一个群体,那就是读书人。
显然,大秦成武皇帝陛下有着同样的困扰,也有着同样的野心,至于有没有同样的魄力,又会做出什么,还有待时间来检验。
而今晚,成武皇帝陛下不再想那些令人心情沉重的朝廷政事,他只想为自己能在后宫待的舒服些努努力。
毕竟年根到了,大将军献捷,据说带回了许多西夏宫廷的女人,是不是要补入皇宫,还要跟皇后商量一下。。。。。。。。。。。。
(今年过年有些晚,所以让皇帝陛下先过个好年。)(未完待续。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