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十三卷龙盘虎踞春秋事第一千四百七十八章突兀 (第2/2页)
皇帝陛下颔首道:“吐蕃,草原诸部,以及回鹘人,皆都想方设法,派遣使节入朝,而我大秦,却还未有属衙,主理此事。更无人出访外邦,使外邦之人,同沐圣恩,何也?”
“礼部,理藩院,皆有不足也,不如仿照古例,以理藩院为基,重启鸿胪寺,专理此事。”
这么一说。前因后果也就明晰了许多。
想想也是,至今大秦还没有正式出使异邦的先例,像往草原传旨,或是晋国公去吐蕃等等。其实都不能算是出使。
因为出使异国,必带国书,节杖,使旗等物,没有这些,平常两国往来。也就算不得出使异邦了。
而且,正像成武皇帝所言,无论是礼部,还是理藩院,对于出使之事,多有准备不足之虞。
而大秦最近一次正式出使,其实还要追朔到景兴年间,与后周议和,设立边市的时候。
也就是说,大秦并非没有向外国派出使节的经验,只不过经验殊少而已。
正因如此,大秦后来设立理藩院,也只不过是接待外国使臣,派出使者的时候,也多数是经中书议决,再由礼部准备,是从上到下的一个程序。
其实这样一来,便有些不妥,之前还成,因为涉于外事者不多,但现在便显出了不足之处。
外国使节纷纷来朝,大秦必然也会接二连三的派出使者回访,或者主动派出使节进行交往。
如此这般,若还按旧制,却是增加了中书的负担,和朝廷规制也有相违之处。
因为朝廷处事,因为由下而达,由上而决,若一应事宜,皆由中书处置,中书那几个人哪里忙的过来?
皇帝陛下之意,合情合理。
周仿遂道:“陛下明见,是臣等疏忽了。。。。。。”
没等他说完,皇帝陛下微微一笑,道:“非你等之错,如今国事渐趋繁重,看来啊,这中书之制,也得改改了,爱卿乃中书群臣之首,朕所倚重之人,回去之后好好想想,怎么改,才能让我大秦政令通达于四方。”
得,这一棒子突如其来,周仿立马懵了一下。
皇帝陛下状似随意的道了这么一句,立马转开,“鸿胪寺之事,要紧着来办,出使回鹘之事,就交给鸿胪寺,争取在十月之前成行,至于出使人选,朕已有属意之人,不需中书再议了。”
这一下挨的不轻,周仿略有恍惚,旁边的两位也有些不安。
今日乾元殿议事,总让人感觉有些怪异,整个都好像在皇帝陛下控制当中,但他们就是不知道,皇帝陛下心意若何,又指向于哪里。
其实,完全是一种失控的感觉。
几位武臣瞅着,难免心里都有点幸灾乐祸。
不过,他们也没高兴多久,转过头来,皇帝陛下便正容道:“既要用兵,枢密使之职不可久缺。。。。。。。。”
听到这个,赵石扬了扬眉头,这就要定下来了?好像有点不合适啊,总感觉太过轻率了些。
他眼角瞄着皇帝陛下,心想,不会又让老子来提议吧?若这么不厚道,咱可也不客气了。
张承几个,却都不由自主的正了正身子,目光凝聚,气氛立马紧张了起来。
这回却是轮到对面的文臣来看热闹了,当然,中书其实一直有左右枢密使之职的权力,只是到了如今,这种权力正在急剧消退而已。
“拟旨。”
“张承忠君体国,深有谋略,今晋枢密使,赏金鱼袋。。。。。。。。。”
当殿拟旨,一言而决,没给其他人任何反驳的机会。
沈鹤下笔如飞,文不加点,很快便拟就圣旨,然后。。。。。。他就不知道该怎么办了,这旨意下到哪里?
是送到张承府上呢,还是下到枢密院?或者传给中书?
不是他没见识,而是这事确实有点出奇。
还好,皇帝陛下接着便道:“明日早朝,将旨意宣示众臣。”
这边张承按捺着心中激动,站起身跪倒在地,等到皇帝陛下话音一落,立即叩首道:“谢主隆恩。”
种燧心下失望,脸上也直接带了出来,不是他城府不够深,而是这事发生的太突然,让他措手不及。
他不由自主的望向赵石,赵石蹙着眉头,微微摇了摇头。
即便种燧脑中纷乱,还是明白了赵石的意思,深深吸了一口气,努力让心情平静下来。。。。。。。
成峦到是安静的多,他的希望不大,自然也就谈不上有多失望。
皇帝陛下看着众人多少有点茫然和狐疑的样子,心情大好,威权带来的快感,也强烈了许多。
“爱卿平身,以后还要多赖爱卿之力,望爱卿勉之。”
张承再次谢恩,才又重新归座。
不过屁股还没坐稳,皇帝陛下便道:“朕拟设四位枢密副使,各司其职,并以为常例,几位爱卿回去,好好想想,可各荐贤良,容后议之,张爱卿。。。。。。。”
张承这里是彻底懵了,如果说周仿刚才冷不丁挨了一棒子的话,他就是挨了一铁锤,还是吃了甜枣之后,挨的这一下。
“臣。。。。。。。臣在。。。。。”
“回去之后,你与其他两位爱卿好好商量一下,尽快拿出个章程来,不得拖延。”
张承应承一声,张了张嘴,最终却还是选择了一言不发。
“晋国公。”
赵石这里也有点目瞪口呆,这是演的哪出?
四位枢密副使,还是常设,再加上那几位参知军事,在人数上和中书也差不多了吧?
不过,到底算是旁观者清,稍微想了想,赵石就琢磨出了点味道。
之后怕是中书那边也要有一番变动了,同门下平章事一家独大的情形,在中书可能不会再出现了。
如此突兀的几个决定,让这殿中臣等都感到措手不及,这也同样显示着,皇权大盛的时代,终于到来了。未完待续。118
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