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四百三十五章 祈雨 (第2/2页)
荣家老爷子原本不是很愿意儿子开办报纸,现在见很赚钱,收入也稳定,便放下心来,他干脆把掌家的权利都交给儿子,自己和老婆专心照看孙子,过起了隐退的安宁日子。
有同行,就会有竞争,《茂城日报》和《茂城早报》为了争夺市场,花样百出,老百姓看的他们两家竞争愈演愈烈,看笑话的有之,担心的也有,还有一部分骂人的,说《茂城早报》卑鄙,茂城早报不愿意,就在报纸上解释,解释不通,就指责是《茂城日报》散播的谣言,两家闹得不亦乐乎,全城的百姓都瞧见了,甚至有人写信,让《茂城日报》到官府告《茂城早报》。
文谨和钱隽看到实际成熟,暗地里布置好,让全城的商人自发起来,建立起商会,会长由入会的人全员选举,效果非常好,那个会长不仅能力强,为人也热心,商会里有人求到门上,他都会尽力帮忙,于是,他和官府的交道便多起来,经常还能见到钱隽。
因为钱隽的支持,那些看不起他、在他面前摆谱、讹诈的官员小吏都乖乖收敛。
钱隽便把这个写了奏折给了太子,商会能够沟通官府和商人之间的关系,起到安定社会的重要作用,使得地方安定繁荣。
与此同时,船坞那边,工匠和派去的翰林刚好在闹矛盾,章护去解决问题时,有心人便提了个建议:“南海亲王都在茂城建了商会,大人不如在这边建个工会。”
章护没有答应,他前脚走,后脚那边就悄悄建了起来,有了组织,那些工匠和翰林闹起来,越发动静大,而且,还有御史风闻奏事,弹劾翰林不懂装懂,贻误时机,劳民伤财。
章护再次过去,当然发现不了工会的踪迹,但却拿到了老翰林不少的把柄,回去建议太子把翰林调回京城,造船厂提拔了一个有能力的工匠当了头儿,虽然是七品,但也是一个信息,钱隽立刻就提拔了一个商人进了衙门,专门负责管理商人,然后,陆陆续续,这个部门越来越大,就差挂个牌子叫商业管理局了。
茂城的商业繁荣,商人势力越来越大,别的地区,虽然不及茂城,也有这方面的变化,不久,***便发生了一起小商人暴乱,当地官府欺人太甚,税收重,再加上千方百计巧立名目的盘剥,于是,茂城商会的人,悄悄派人去了那边,教他们也组建商会,若是官府盘剥,便罢市示威,事情很快就闹到了朝廷,永昌帝就在这时,终于熬不过时间,撒手归去,太子忙着守孝、安葬、登基,等一个月之后,空出手来,***商人的骚乱,已经波及到了东南沿海以及中原地区。
朝廷立刻分成了两派,一派要镇压,一派建议安抚,吵得不可开交。
这一回,分化阵线很微妙,和以往的阵营不一样,所有参与海外贸易的,都主张安抚,他们在和商人打交道中,慢慢接受了这些人,认为他们聪明睿智干练能干,而那些没有参与的,平日里没少受“穷气”,恨不能把商人全都抓起来杀了,这样,世界大同,大家都没钱,也不显得他们寒酸。
新皇帝当然偏向不杀的这一方,于是,便接受了几个大臣的建议,在官府中,安排一个部门——工商局,就由当地有名望有能力的商人担任,五年一换,而且,这人不能由官府指认,必须由当地商人***选举,参加选举的人数,县一级不得少于五百人,府一级至少得两千人,省一级,则得一万人,关于选民,也有规定,不是随便谁都能担任的。
于是,在封建的巨荣朝中,终于刮进一丝民主之风,随即,对商人的盘剥压榨,比以前轻了许多,尤其是那些最底层的小商业者,他们多数就是最底层的农民或者城市无业者。看到商人的日子好过了,农民不愿意了,士农工商,他们比商人的地位高,凭什么商人有商会,还能选举做官,而他们不能?有些大地主,本事也不比商人小的,这些人也开始努力,希望能通过选举,进入官府。工商局管理商人,大地主管理谁?当然是农民,有些大地主,本来文化程度就高,他们憋了一股劲,思考讨论酝酿,最后也有了章程:官府里,也应该有个农业局,管理农民,土地纠纷,组织农民兴修水利,他们没有想到过指导农民学习先进的种田技能,最后只好把祈雨都写上去了。
...